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2的文章

打飛機與正義--淺論大學理念/星巴克

  近日星巴克終於進駐中文大學,雖說那並不是名乎其實的「星巴克咖啡店」,而是售賣星巴克的咖啡。但既然星巴克的咖啡豆能夠進來,星巴克的咖啡店,似乎也離我們不遠矣。   首先聲明,小弟不好咖啡,偶爾為了開會提神或是熬夜通頂會飲一兩杯,但是一個月下來最多也是兩三杯的份量。飲的都是眾志堂的頹啡,一來我沒要求,二來地方近,三來價錢平。   星巴克進來與否,在單單解決口腹之欲的方面,對我來講,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尤其是當我的味覺已經差至覺得眾志堂跟街外酒樓水平其實也沒有兩樣的情況下)。但是,作為一個中大人,也許作為一個公民,需要站在雞蛋那一邊,也就是反對星巴克進駐的那一邊。   為什麼我們需要反對星巴克?星巴克不單只讓善衡同學有多一個選擇,更讓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偽中產化」「士紳化」所帶來的消費優越感。因為星巴克是不正義的,不正義的物事,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就應該盡力反對。   為什麼星巴克不正義?有關描述星巴克的「假稱公平但實際不公平貿易咖啡」的文章其實已經多不勝數,寫得較好的可見中大學生會的文章「 http://www.inmediahk.net/starbucks 」。文章更提及讓同學多一個選擇,其實實質在扼殺同學的更多選擇,星巴克有在某些地區以自殺式做法發設分店,以迫走原來地區,有獨特性的,有文化的,有歷史的咖啡店。誠如學生會所言:「在空間有限的校園裡,提倡另類選擇,例如在外間按市場邏輯較難生存的社會企業、合作社等,才能開拓同學對消費以至生活的想像。Starbucks實在不值得在校園裡佔用一個經營和宣傳的空間。」   有人認為中大裡面其實早已充滿著剝削,連鎖的企業如百佳,美心之流,的確,中大有這些企業。但如百佳這所超級市場,是由於沒有任何其他競爭者(其他中小企無法負擔)(其實中大百佳應該無法獲利)最後才進駐中大。善衡的美心--我無法辯護,但是否代表我們現在有一所美心,所以有一間星巴克也沒所謂,再多一間星巴克也沒有問題?也許我們無法達成一種有一致性的正義原則,但是否代表假若我們現在無法有一個一致性的正義原則,就應該接受一切不正義的事情?   許多人認為在大學談理念跟本是打飛機--聊以自慰,現代的大學,即連是中大,亦再無任何人文精神可言,純粹如金耀基所言--一所服務站。但是,如果連中大也不保守當初創校的精神,中大學生也不保守多年抗拒高牆和強權的傳統的話,...

日記

  好像良久未有真正以日記的形式來經營這本「日記」,大多雜文都是聊以解悶,或是肯定人生中某種的向上性。昨日有趣之事不少,何妨來寫一則日記?   用一句話概括昨天的天氣就是:「天色微暗,似有一番風雲至。」甫起床就察覺到天色不太對勁,幸好最後也下不成一場大雨,否則資訊日大有泡湯之可能。   昨天的工作就是不停解說社會學是什麼?收生如何?社會科學又與社會學有何分別?如是種種的問題,老實說我的「講解」其實也離不開那二三事。(1)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緣起(2)社會學的角度(3)社會學的實際應用(4)前境(5)收生。但老實說我確實有盡自己的努力去給每一個有興趣認識,或是修讀中大社會學的同學一點關於社會學的知識,盡量去解答他們的疑難。畢竟,社會學是一門絕對值得讀的學問。   有趣甚至不靠譜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能不能先進來再轉糸去社會工作學糸這些令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問題也有。但是整體的問題還是OK的。有幾位ASSO的同學看來對我們學糸興趣真的很大,希望他們來年能夠順利進來。   朋友說,社會科學院那一邊的問題我們其實不用答吧?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社會學為社會科學的一門,其實所有社會科學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了解決「人」的疑慮和問題。畢竟在今天有立志不修BBA而選人文學科的中學生少之有少,願意選社科入面的任何一科,就證明了他們對社會,對人類,或是對自己,起馬有最基本的人文關懷,是值得讚賞的。我們能幫到多少,就幫多少。   社會學與通識教育,這既是社會學的賣點,亦是社會學的敗點。在新高中推行的通識教育科的原意是好的,但結果卻令學生背上一大堆概念與一大堆方便應用的例子,當中涉及不少社會學理念卻沒有進一步的解釋,令學生覺得通識科和社會學均是「吹水」的科目。對自身,對社會,均是毫無益處及幫助。   最有趣的是快結束的時侯社工跟GRM和新傳的同學在黃福元樓那邊跳CAMP再加DEM 和聲BEAT,可謂萬人空巷,氣勢如虹,和盡天地風雲之聲也。   事後去沙田圍打邊爐另類慶功,肥牛大啤,暢談暢飲,高興非常。當真是有趣的一天。

值得

  近來莊務繁重,學業亦日加繁重,稍有心力不繼之感。見友人心有餘力,功課表演上佳,難免有點相對剝奪感。不禁自問:甚麼事值得做,甚麼事不值得做;甚麼書值得讀,甚麼書不值得讀。什麼值得我花時間下去?什麼是值得?   投入一件事情,少不免花上時間和心力。這還得看事情的大少,牽涉到的人數的多寡。 投入學業,無異於投身入浩瀚的學問海洋,一條問題剛被解決,另外一條問題又隨之而生,可謂無窮無盡。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淮,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如何真正從這個意義上做好學問呢?但是一件事能夠完成與否,是否必然代表它的的價值呢?是不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的事情,我們就不去解決呢?孔子於大學一書有言:「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學問之海尋找到實際的方向,但是一顆向上奮發,向學問求索的心,還是需要有的,值得有的。正如新亞校訓「誠明」,當我們一舉一動合乎誠,對學問有顆誠實求索之心,世間之事,也許就全都明白了,明白世間之事,方能成就自己,成就萬物。   投入學業需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但是單單學問是否就代表一切呢?新亞學規有言:「於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我認為,博通的知識,不單是指書本的知識,日常生活的體驗,亦為知識的一種。如何善與人同,如何與人交心,亦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要修好這些課題,就必須暫時離開課本,投入到人群當中。學生會也好,學生報也好,不同的興趣學會也好,選擇與自己興趣相近的,有興味的,再投身當中。從此學懂與一群人共處,生活,應付莊務。同樣地,這些事情也得花上不少時間,但是在人生方面是有益的,正面的。更重要的是,社會學是研究群體的學問,假如不投身群體,感受群體的運作,又如何學好社會學呢?   學期已將過半,當真日月如梭。來年,平衡兩者將會愈發困難,但是修好這兩個課題的人生,才是我認為值得過的人生。西哲蘇格拉底認為:「未經思考過的人生,不是值得過的人生。」你又思考過,疏理過自己的人生嗎?那樣的人生值得過嗎?

整容天后簡評

剛才陪一位剛十八歲生日的朋友去看了「整容天后」。此部戲賣點當然是女主角澤尻繪里香,畢竟她當年的純情形象迷到萬千少男,在此部戲更有裸露鏡頭,吸引不少麻甩入場觀看。但是更重要的是片中所探到的議題,該議題就是片名裡面的「整容」。 整容一字簡單如斯相信不用解析,整容一事需被批判也是眾人共識。那麼,談整容,還有什麼好談的呢?我覺得片裡面有個比喻用得非常好──羽毛。為什麼是羽毛呢?片中的女性以不斷的整容來保持自己的美貌,但其實整容本身是不完善的,每一次的整容,代表每一次的衰老,整容所建構的美貌,再多也只能持續幾年,以整容維持明星生命的女孩,最多也捱不過數年。她們是用她們的生命來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而在片中象徵生命的,正正是羽毛。 但是與其說這片是對美容的批判,不如說是對引致整容的消費主義資本社會的批判,整容強調的是完美無暇的外表,與強調包裝的資本主義不謀而合。整容是用以符合人們對美的瘋狂的追求。而這一班整容的女孩就是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的商品。資本主義將無可避免將人物化,將人附上一個可以計量的價值,而這些女孩的價值,單單是她們的美貌,窮得只剩下美貌,她們各自之間沒有任何獨特性,正如女主角所言:「假若我不在漂亮,人們就會把我忘記。」 片中所批判的時真的多不勝數,除了資本主義,整容,也提及情愛關係是如何脆弱,以性維繫的關係是如何的脆弱,亦有批評那些批評整容的人的虛偽。整套片就是去探討並走進一些我們平常避而不談的一些禁忌或是一些我們未曾在意的常識。 全片最精警的是搜查官的一句:「這個城市,其實每個人都是虎莉莉(女主角)。」說現代人為美麗,為金錢這些可計量的東西不停冒險,營營役役一生,到頭來消耗的自己寶貴的時光和生命。更甚的是,當我們的欲望愈被滿足,我們的心靈愈黑暗墮落。 這套電影,值得一看。

寄語

  重讀三年前自的網誌,感觸良多。那時侯的自己,比現在的自己要勤奮得多,網誌,每一周總會寫上三四回,現在卻一個月也寫不出兩三篇。是自己變懶了?還是哪裡有問題了?   那時候的自己敢於夢想,以進中大社科院為目標,並且付諸實踐,從中文到英文一點一滴累積學習。那時侯喜歡的還是那一個她,儘管有點懵懂,但是還是憑著那丁點勇氣去接近她。現在的自己沒錯,是多了一份知識,卻好像少了一份勇氣,一份追尋夢想的勇氣,以及付諸實踐的決心。   那時剛開始寫網誌,班主任恰巧也是同路人,於是他以一文寄語,與其說是叮嚀,不如說是一些心得分享,那時侯他寫道:「七年來,我經常翻閱舊事。往事並不如煙,三四年前一些看法和心態,似乎到現在仍有參考價值。甚或觸景生情,睹字思人,唏噓不已。網誌,為現在而寫,也為將來而寫啊。今日回看,所言非虛。    三年前,十月十一日,我寫道:「放在我面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牆,但超越不可能,不是更有意義嗎?。」這句話,是我自己對自己的寄語:當時是明知自己成績差強人意,無法考進大學,中大更是遙不可及,但希望自己下定決心,排除萬難。   今日回看,如是寄語,歷久常新。   往事,對,有許多事已經成為往事了,對與錯得與失都已成定局,但是已成定局並不代表一件事的終結,一件事的完結代表另外一件事情的展開,這過程是線性的,是連續的。比起任由往事如煙飄去,我,不是更應該把這些事好好記錄下來,不是更應該把過去的經驗累積下來嗎?也許會有很多事情還會學不懂看不通,但是留在他日回味,留在他日參考,也似乎是個好選擇?   網誌,為現在而寫,也為將來而寫啊。

命名

  進了大學,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有的將會成為知己好友,有的容或只是點頭之交。老實說,在每天都在自介的過程中,我也許已經忘記了千千百百個名字。但是,我會盡力記下每一個名字,我深深相信每一個名字也有也有意義,   命名,我們也需要為每一個人去命名,尤其在這個資訊年代。我所說的不是父母的那一種命名,而是去記下每一個人,書寫每一個人的命名。比方說,我認識了A和B,A和B的英文名字是一樣的,那麼底會如何在聯絡人名單裡面去為A和B命名?常見的一種手法是將A和B的身分(Role)附在他們的名字後面,那麼區分一事就再簡單不過了。   不過我不想這樣做,將人名放進自己的電話裡面,不單純是一組數據(data),而是把那個人的存在聯繫到自己的存在。我們無可否認我們之所以認識某一個人,是因為他們的背景,當時在處的時空。但是我並不想將個人的身份和個人的價值掛勾,因為人應該被珍惜,應該被重視的的是人自己本身,而非那個人所擁有的身份。   把一個人命名,把一個與自己生命有所交集的人合如其份地命名,是最根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