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5的文章

「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讀書筆記 - 解碼

圖片
上篇提到,我們看每一本書,都要主動利用問題去將新的材料去和舊有的知識系統對話。如今問題在,不是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獻,也是那麼顯淺易懂的,即連是顯淺易懂的資訊,我們也應較為深入的審視,那就是采銅所談的-「 解碼 」 作者利用「小黃鴨」這種玩具來說明每個人也有特定的解碼/理解一件事情的方式,或說關心一件事情的面向與深度。小孩子聽小黃鴨會說什麼,家長會考慮小黃鴨的教育意義,安全性,性價比。工程師會甚至關心小黃鴨是什麼樣弄出來的。所以,采銅認為,在學習材料時,不能單單從一個向度學習,而是要更深而廣從幾個層次出發: 1. 它 說了什麼 ? (它想傳達什麼信息) 2. 它 是什麼 ? (文本的背景資料與反思, 例如由誰而寫, 文本的論據從何而來) 3. 它是 如何被表達出來的 ? (它是用什麼形式被表達出來的) 只有透過幾重層次的學習,才可以知曉(Know of)而非了解(Know about)一件事情。了解單單是知了解外層知識(例如酸奶為什麼比較容易消化),而不能深入了解背後的機制(知道原來是因為酸奶會預先分解乳糖及其它複合物質是能夠直接吸收的物質),所以要深度學習則要側重理解。 而這種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取得適應型專長(Adaptive expert),而非單單注重單一領域的常規型專長(Routine expert),配合上次談到的主動式提問(建構主義),在理解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將,已解碼的知識融合在知識體系裡面,這個巨大的知識體系有助我們快速地去學習和吸收一些新的,與我們專業所不同的知識。在建立這種知識體系其間,每次學習資料也不忘: 1. 不要只找結論,還要找取推論的過程 只找結論的話,學習者就無法掌握作者的推論過程和思考模式,而當中可能是有所錯落的,那麼假如我們全盤接收的話那麼我們只能成為一夠什麼也吸進去的海綿,而非好的學習者。而且,推論的過程,方法和理論在不同作品中都有些共性,筆者最近期的經驗就在一課城市社會學的功課中體驗得到。那篇文章是批判某學者的理論單注意在形式而忽略了結果,忽略了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過程可以不把某些議題納入議程當中,從而令民眾無法影響城市規劃的結果。這個理論和Robert Dahl 的權力觀可謂同出一脈,而我又在大二的時侯讀過他的書,所以在讀這篇規劃的文章的時侯基本上毫不費力。掌握了推論和理理的共性的話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

「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讀書筆記 - 引子及提問

圖片
采銅這本書,是他在「知乎」這個網路社區的帖文的選集。那們我們就先得談談知乎,知乎與普通我們所熟知的網路社區不同,它的帖子必定要一些問題,然後回覆的用戶亦需回答該問題,所以裡面的內容大多是知識性的對答。這陣子在北大的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在裡面到處走走看看。 采銅是他的筆名,據他自己所說他是個在浙江大學念認知心理學的畢業生,現在主要的工作是刷知乎跟寫書(這似乎只有在大陸或者人口夠多的地方才做到阿!?)。采銅在知乎名聲遠播,原因除了是他對思考和讀書有著出色的見解外,更加因為他那種Weber式的勤奮工作而忘卻自身,即連是他被診出腦瘤之時,仍然希望多讀書多寫文去協助大家思考。今次我讀的這本書就圍繞著他在知乎裡面有開於「深度學習」的回答與專欄。 他首先在序點明題旨:「所謂深度學習,顧名思義,就是 學東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東西,而是往往深度去挖掘,甚至看見別人未所看見的東西。 」這種深度學習,在他看來,是與現在年輕人讀書的習慣,例如只求記憶而不求甚解,相反的,但這種深度學習是必需的,惟他論證深度學習的必要性單單引用了古今名人如唐君毅/金克木等等都追求深度學習,似乎無法證明深度學習的好處。當然,這裡我似乎有點矯枉過正了。深度學習的好處本身已經有種不證自明的感覺,更何況他在後面有更詳細的論述。 采銅將深度學習分成四個步驟,「提問,解碼,操練,融合」四大步驟,再以心理學和教用學輔以閳述。 第一部分集中於提問,他認為, 我們平常的學習太過被動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當中,較好的學習者會先訂學習計劃(本人素有經驗,但十居其九都失敗。),再實施學習,實施學習的過程摘錄重點到筆記當中,最後再以思維導圖或其他方法將這些資訊加以整理。他稱這一種為「搬運者」的學習方法,也就是簡單直白把書本/公開課的知識直接播到自己腦子裡面去, 精確性與完整性 是這種學習的主要核心,但問題在,這種學習方法欠缺了動機,目標,困惑和對話。 例如讀書,我們常常讀書只因為某某些排名在某某書單裡面,或者某某說這本書一定得看(超級多經驗阿!!!唐諾...),其實往往沒想清楚為什麼自己要看這本書,結果要麼 欠缺動力看畢全書 ,要麼 草草看完一本書之後過幾天就把那本書的內容忘得一乾二淨 。 欠缺了目標的話(例如你需要從本書學到什麼?你預計這本書能帶給你什麼?)的話,那麼 我們就無從畫線和寫筆記 ,雖然仍然可以憑感

兩年

近來,在北大閒著無事,有時間讀點小書。本著知之不如行之深切的道理,想寫一寫讀書筆記與反思,又沒有合適的平台,想像想像,才想起這裡。點進來,才發覺原來這裡已經廢棄了若兩年了。 兩年間所發生的事無法用一段兩段的文字記錄下來,或者是有些細節早已忘記你再讓我記也記不下來。 讓我試試看,在寫筆記的同時,同時重新整理下自己的生活與思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