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5的文章

「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讀書筆記 - 融合(完)

終於寫到最後一章,采銅認為,在提問,解碼,操練之後就是融合。 融合,故名思義,就是將不同領域學習回來的知識, 透過分析和比較,融合起來。他先引用Ponclair 等人的經驗起證明將知識融合的重要性, 隨後批判現代知識專業化的流弊:單一的知識只會把人變成鐵錘人- 看什麼東西都是釘子,缺乏「看見事實」的基本能力。-- 我認為這對社會學學生來說特別重要-- 誠如周飛舟老師在堂上所說:「 學福柯那樣用權力結構分析世界一切的現象也是一種權力結構。 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要先觀察事實,而非以理論去理解, 甚至剪裁現實。 采銅為此提出三種可取的融合方法,遷移,印證,互補。 遞移,就是指將某個科目的知識去解決另外一個科目的問題, 作者引了布羅迪發現染料文獻去解決病理問題一事去證明互補的作用 。 印證,則是指相同的知識套路重複出現,例如村上春村談寫作, 和另外一個作家談寫作,也談到寫書是像鑽地一樣要持之以恆的, 那麼這個印證就可以加強這個知識的深度,廣度和說服力。 互補,就是指知識之間互相修補的關係, 例如我們可能從A書中學到Meditation對放鬆心情減壓和 提升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而B書就說減壓的實際機制, 那麼B書就是A書的補充, 但如果B書提出MEDITATION對提升學習能力其實並無關係 ,並且提出有說服力的理據的話, 那麼這裡就是一個互相修補剪裁的關係了。 透過三者去融合知識,采銅認為會比直接記住切割的知識來得更有「 用」和意義。 終於完了整本小書的讀書筆記,可能是本身的內容已經太過精煉,所以有少許搬字過紙的感覺,舉例子處多用自己例子,以加強自己對其理解,算有小成。但願籍「深度學習」可以學懂更多。

「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讀書筆記 - 操練

在提問和解碼之後的就是操練,操練之所要重要,與知識的本質有關。第一,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不是取決於他有的資訊的多寡,而是取決於 他能在調用多少知識 ,又能在知識間建立甚麼的連繁。第二,當我們反複提取和練習某些知識後,某些認知活動就可以自動化進行(正如在 Social constructionism 的學生那段時間看任何東西也必先由社會建構和權力權去看 … ),令我們能夠騰空更多負責短時間記憶的工作記憶。 采銅其後採用 Dunlosky (2013) 篇的學習方法評訂來進一步論證練習的重要性, Dunlosky 發現,在常用的十種學習方法當中,練習性測試 (Practice testing) 和分散練習 (Distributed practice) 最有效。練習性測試指學生對自己的知識作主動的自我測試,而分散練習則如其名,在長時間作長間隔的分布式練習。 但知識不是那麼容易練習的,假如我是個歷史學者,我的學習方式不外乎讀書看書睇書諸於此類。所要我們要有: 操練的意識 :明白其重要性及主動進行知識操練 操練的方法 :選取合適的方法對自己的領域進行操練 前者,簡單來說,就是要把知識當成一種 技能 ,一種 思考框架 ,而非儲存在腦袋封塵的資訊,比如你學心理學就要把學到的理論嘗試套入現實,用 現實再去剪裁理論 。(史學的話便嘗試用新文化史/口述歷史去批判/挑戰舊有大歷史的框框?) 後者,作者的答案是有三個可嘗試的方法,第一是寫作式操練,第二是游戲式操練,第三是設計式操練。 寫作式操練,也是我現在在做的事,它是一種重構知識的過程。我們在讀者時侯通常通從一層最淺白的方式去「知道」知識,而在寫作的過程的時侯,我們對這些的知識必然要超越「知識」,因為我們在解釋這些知識的時侯,要知其然, 也要知其所以然 。也要我們發揮自己的表達和組織能力,方能把人們說服。 遊戲性操練,也就是把知識放進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假想情境,再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也許馬克思欠缺了遊戲性操練,才導致其理論令上世紀產生如此多的悲劇?) 設計式操練,就是調動已有知識,設計某種解決方案去解決某問題,例如我學了城市規劃的理論,便假設自己要當某城市 (e.g.) 的設計師,再動用自己理論去重新規劃這個城市,而在建立真正的方案的時侯,我們考慮的因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