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讀書筆記 - 操練
在提問和解碼之後的就是操練,操練之所要重要,與知識的本質有關。第一,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不是取決於他有的資訊的多寡,而是取決於他能在調用多少知識,又能在知識間建立甚麼的連繁。第二,當我們反複提取和練習某些知識後,某些認知活動就可以自動化進行(正如在Social constructionism 的學生那段時間看任何東西也必先由社會建構和權力權去看…),令我們能夠騰空更多負責短時間記憶的工作記憶。
采銅其後採用Dunlosky (2013)篇的學習方法評訂來進一步論證練習的重要性,Dunlosky發現,在常用的十種學習方法當中,練習性測試(Practice testing)和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最有效。練習性測試指學生對自己的知識作主動的自我測試,而分散練習則如其名,在長時間作長間隔的分布式練習。
但知識不是那麼容易練習的,假如我是個歷史學者,我的學習方式不外乎讀書看書睇書諸於此類。所要我們要有:
操練的意識:明白其重要性及主動進行知識操練
操練的方法:選取合適的方法對自己的領域進行操練
前者,簡單來說,就是要把知識當成一種技能,一種思考框架,而非儲存在腦袋封塵的資訊,比如你學心理學就要把學到的理論嘗試套入現實,用現實再去剪裁理論。(史學的話便嘗試用新文化史/口述歷史去批判/挑戰舊有大歷史的框框?)
後者,作者的答案是有三個可嘗試的方法,第一是寫作式操練,第二是游戲式操練,第三是設計式操練。
寫作式操練,也是我現在在做的事,它是一種重構知識的過程。我們在讀者時侯通常通從一層最淺白的方式去「知道」知識,而在寫作的過程的時侯,我們對這些的知識必然要超越「知識」,因為我們在解釋這些知識的時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也要我們發揮自己的表達和組織能力,方能把人們說服。
遊戲性操練,也就是把知識放進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假想情境,再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也許馬克思欠缺了遊戲性操練,才導致其理論令上世紀產生如此多的悲劇?)
設計式操練,就是調動已有知識,設計某種解決方案去解決某問題,例如我學了城市規劃的理論,便假設自己要當某城市(e.g.)的設計師,再動用自己理論去重新規劃這個城市,而在建立真正的方案的時侯,我們考慮的因素就必然超越理論的本身,我們也會找到理論的不足之處,從而推動我們再去學習與其有關/補充這些理論的知識,或是我們可以透過觀察現實而修正理論,從而將前人的學習再往後推進一步。。
留言
張貼留言